循环经济刍议

点击数:108 | 发布时间:2025-02-26 | 来源:www.ylibra.com

    摘 要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需要加快进步循环经济。要转变经济增长方法,大力进步循环经济,努力达成“可持续进步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不断得到改变,资源借助效率显著提升,人与自然关系和谐,整个社会走上生产进步、生活富裕、生态好的文明进步道路”的目的。对国内进步循环经济的理论和政策进行初步探讨,剖析了国内进步循环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四川进步循环经济的什么时间思路。
    关键字 循环经济 进步策略 资源综合借助

    1 循环经济的产生
    蒸汽机的创造和用,拉开了首次工业革命的序幕,也开始了人类对资源的暴殄天物式的攫取。因为科技进步,生产力发生了质的飞跃,人类拥有些物质财富得到了很大的丰富。因此使人产生了一种错觉,以为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生产排放的废弃物也不会对环境产生什么风险。因为对环境容量有限性认识不足,人类不能不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二战结束以来,工业废弃物产生的公害夺走了数万人的健康甚至生命,环境破坏导致了海量的生态难民,传统进步模式已经到了很难为继的地步。严酷的现实,迫使人类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深刻深思,逐步形成了“可持续进步观”。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和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进步大会,是该进步观形成的要紧标志。循环经济的定义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2 循环经济的定义及其基本原则
    “循环经济”(Cyclic Economy)的定义刚开始由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在1962年受宇宙飞船的启发提出,但其诞生后并未引起广泛看重,近年来才逐步成为一些国家处置环境与经济关系的最佳选择模式。循环经济既是关于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进步的新观念,又是具体的经济运行模式。它需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降低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提升资源生产率。传统的经济进步是一个从资源到废弃物的线形开环系统,表现出高开发、低借助、高排放的特点;而循环经济是参照自然界物质循环模式,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通过将上游产业的“废弃物”或副商品,转变为下游产业的“营养物”或材料,从而形成互相依存的工业生态链,对废弃物进行收购借助、无害化和再生,达到资源的永续借助,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进步,表现出低开发、高借助、低排放的特点,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形成一个“资源→商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循环过程。
    循环经济的运行应遵循以下原则:
    (1)以资源投入最小化为目的的减量化原则。减量化原则针对的是输入端,旨在降低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物质和能源流量,对废弃物的产生,是通过避免的方法而不是末端治理的方法来防止,最大限度地降低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耗竭性开采和借助,并应用替代性的可再生资源,尽量地降低进入生产、消费过程的物质流和能源流,对废弃物的产生和排放实行总量控制。在生产中,生产者可以通过降低每一个商品的材料用量、通过重新设计制造工艺来节省资源和降低排放。对消费群体而言,应通过优先选择和购买包装浅易、循环耐用的商品,降低废弃物的产生。
    (2)以废弃物借助最大化为目的的再循环原则。该原则是过程性办法,目的是延长商品和服务的时间。尽量多次或以多种方法用物品,防止其过早地成为垃圾。针对产业链的中间环节,对制造商和生产者而言,应采取产业群体间的精密分工和高效协作,加强“商品→废弃物”的转化周期,达成资源用效率最大化;对消费而言,应采取过程延续办法,最大可能地增加商品用方法和次数,有效延长商品和服务的时间。
    (3)以污染排放最小化为目的的资源化原则。针对产业链的输出端——废弃物,提升绿色工业技术水平,通过对废弃物的多次收购借助和资源闭合式良性循环,达成废弃物的最小排放。资源化原则是输出端办法,能把废弃物第三变成资源以降低最后处置量,也就是大家一般所说的废品的收购和综合借助。与资源化过程相适应,买家应增强购买再生商品的意识,促进整个循环经济的达成。
    3 循环经济的循环体系
    循环经济关注的焦点是生产、生活过程的废弃物排放问题。所以,进步循环经济需要构建三大循环体系:
    (1)企业内循环体系。构建企业内生产物流循环体系是循环经济在微观层次上的体现。以前企业把生产过程产生的废弃物排放,视为顺理成章的事,无需承担任何社会责任。而循环经济则需要企业通过新的技术工艺,努力使生产过程的物质流、能量流充分循环借助,降低排放,甚至达到“零排放”的目的,以达成生产与环境保护的双重效益。美国著名的杜邦化学公司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把企业作为试验循环经济的实验室,把循环经济的三大原则——减量化、再借助、资源化运用于化学工业生产过程之中,通过舍弃用对环境有害的化学物质和材料,使用高产率、低副商品、低废物排放的技术,与收购借助副商品和废弃物的新工艺,仅5年时间就使废弃物的排放量降低70%。杜邦公司副总裁特博说,尽管“零排放”对企业来讲是困难的,但那是有社会责任感企业的目的。
    (2)企业间循环体系。构建企业之间的“物质代谢”和“共生关系”,形成具备“产业生态链”的循环体系是循环经济在中观层次上的体现。单个企业的清洗生产和企业内循环有肯定的局限性,不是受技术工艺的限制,就是企业内循环本钱较高。因此,需要通过打造生态工业区的方法,来达成企业之间的物质流和能量流的循环。把工业废弃物和副商品的排放减少到最小程度。循环经济所主张的工业生态系统,需要企业间形成共生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惠互利、一同兴盛。
    (3)社会循环体系。构建社会废弃物收购借助互联网的循环体系是循环经济在宏观层次上的体现。企业把生产出的商品投放市场,进入消费范围后,因为商品存在着消费生命周期,如电视、电冰箱、空调等家电的消费生命周期为8~10年,计算机为3~5年等,这就意味着现在大量量生产的商品几年之后就会成为新的废弃物,处置不当就会成为新的污染源。特别是那些一次性用品,如包装盒、饮料罐、食品袋、电池等,用毕即丢,时时刻刻都在污染环境。日本人多地少、资源匮乏,因此较早地看重并打造了废弃物分类收购的社会互联网体系,使日本包装废弃物收购率高达88.9%,废旧家用电器的收购率达到50%以上。
    4 循环经济的实践与进步
    4.1 发达国家循环经济的实践与进步
    循环经济定义的提出在国际上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到20世纪末,在发达国家已逐步进步为大规模的社会实践活动,并形成相应的法律和规范。德国是进步循环经济的先行者。1972年德国拟定了《废物处置法》,1986年修改为《废物限制及废物处置法》,1992年通过了《限制废车条例》,规定汽车制造商有义务收购废二手车辆,1996年提出了《循环经济与废物管理法》。自推行以来,废物不断降低,循环借助率不断上升。从经济角度看,废物借助也获得了成功,现在废物借助年产值400亿欧元,就业人数达24万人;废物处置行业已经成为要紧的经济和就业进步动力。日本2000年召开了第一届“环保国会”,通过和修改了包含《推进形成循环型社会基本法》多项环保法规,从法制上确定了21世纪经济和社会进步的方向,提出了打造循环型经济社会的根本原则,这标志着日本在环保技术和产业上迈上了新台阶。

    [1][2]下一页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中国人力资源网(https://www.dgzhou.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中国人力资源网微博

  • 中国人力资源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