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究儿科住院病人医院感染的危险原因及有关护理对策。 办法 回顾性剖析2016年1月~2017年2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87例发生医院感染的患儿(研究组)及87例未发生医院感染的患儿(对照组)的临床资料。对两组医护职员的培训、消毒情况及感染原因、感染地方与年龄分布进行对比剖析。 结果 医院感染的危险性原因主如果联用抗生素、病房加床、病情危重、住院时间长与空气消毒与医疗器械消毒不合格、护理职员未同意培训等;其中消化系统与呼吸系统是小儿医院感染的主要部位,高达45.97%、39.08%;对照组的院感培训(76例)、无菌操作合格(77例)、空气消毒合格(77例)例数均高于研究组(56、59、6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或P < 0.05)。 结论 导致患儿发生医院感染的因素较多,其中创建合理的消毒体制与感染管理体制,并增强护理人员的规范操作与防控意识能显著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09(b)-0153-04
Risk factors and related nursing strategies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in pepatric inpatients
LI Yerong LIU Guoqiang
Department of Nursing,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Inner Mongolia Mepcal University,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Huhhot 010059,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isk factors and related nursing strategies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in pepatric inpatients.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87 children suffered from nosocomial infection (study group) in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Inner Mongolia Mepcal University from January 2016 to February 2017 and another 87 children without nosocomial infection (control group) was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The training of mepcal staff, psinfection, infected factors, infected sites, and age pstribution i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Results The risk factors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were mainly associated with antibiotics use, extra beds in the ward, critical conptions, prolonged hospital stay, unqualified air sterilization and mepcal apparatus and instruments, and no training to the mepcal staff; pgestive system and respiratory system were found to be the major sites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up to 45.97% and 39.08% respectively; the cases of training on nosocomial infection (76 cases), qualified aseptic operation (77 cases) and qualified air sterilization (77 case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all more than those in observation group (56, 59, 66 cases), the p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1 or P < 0.05). Conclusion There are many factors that can incur nosocomial infection for children. By establishing a reasonable psinfection system and an infection management system, standarpzing the operation of nursing staff, and enhancing the awareness of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he incidence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can be significantly reduced.
[Key words] Nosocomial infection; Children; Risk factors; Nursing strategy
?t院感染主如果指住院者在医院中获得的感染,包含住院时期获得的感染与在医院中得到但在出院后产生的感染[1]。临床通过剖析引起患儿发生感染的危险性原因,可为后期采取预防与护理手段提供参考依据,继而显著减少患儿发生医院感染的概率。有关研究显示,约有60%的医院感染患儿与不适当的管理及护理手段有关,护理职员在实行护理工作时,医疗垃圾处置不当、无菌操作观念较弱与医疗用具不净等均是致使患儿发生医院感染的要紧渠道[2-3],因此住院期间予以患儿积极的预防与护理,对降低患儿医院感染具备积极意义。为此本研究将发生医院感染的患儿及未发生医院感染的患儿作为剖析对象,旨在探讨引起患儿感染的危险性原因及有关护理对策,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办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剖析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6年1月~2017年2月收治的87例发生医院感染的患儿(研究组)及87例未发生医院感染的患儿(对照组)的临床资料。对照组87例,女45例,男42例;年龄5个月~6岁,平均(4.28±0.79)岁;住院天数4~16 d,平均(7.35±2.14)d;急性肺炎35例,支气管哮喘23例,癫痫15例,惊厥7例,其他7例。研究组87例,女41例,男46例;年龄6个月~7岁,平均(4.45±0.83)岁;住院天数4~19 d,平均(9.45±2.63)d;急性肺炎31例,支气管哮喘26例,癫痫12例,惊厥8例,其他10例。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备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无肝肾功能损伤,无脑器质病变,签署知情赞同书,临床资料完整,依从性好,符合《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排除标准:不配合研究、临床资料残缺及伴有造血系统疾病、精神障碍的患儿[4]。
1.3 察看指标
剖析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包含年龄、空气消毒情况、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情况、无菌操作情况、抗生素运用情况、住院天数与是不是加床等,同时剖析研究组患儿的感染地方、年龄分布状况,查询医护职员的培训与消毒情况。
1.4 统计学办法
使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剖析,计数资料使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使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感染原因比较
研究组抗生素联用、加床、病情重、住院时间>7 d等例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 < 0.01)。见表1。
2.2 研究组感染地方与年龄分布
研究组87例患儿中,呼吸系统感染40例(45.97%),年龄≤1岁、>1岁分别为29、11例;消化系统感染34例(39.08%),年龄≤1岁、>1岁分别为9、25例;泌尿系统感染5例(5.74%),年龄≤1岁、>1岁分别为1、4例;口腔感染2例(2.29%),年龄≤1岁、>1岁分别为0、2例;其他6例(6.89%),年龄≤1岁、>1岁分别为0、6例。合计87(100.00%)例,年龄≤1岁、>1岁分别为39、48例。
2.3 两组医护职员培训与消毒情况比较
对照组当院有院感培训、无菌操作合格、空气消毒合格等例数均高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或P < 0.05)。见表2。
3 讨论
小儿是发生呼吸系统感染、皮肤感染、血液感染与泌尿系统感染的高发群体,而儿科为院内感染的高发性科室,其中年龄<1岁的婴幼儿发生医院感染的概率最高,主要因患儿免疫功能较差、器官发育不全,且欠缺自理能力,易遭致各种病原菌干扰侵袭,继而住院时期易发生医院感染[5]。为探析引起患儿感染的危险性因素及相关护理对策,本研究针对性地选取87例发生医院感染的患儿及87例未发生医院感染的患儿资料加以阐述。
医院感染不包含入院时与入院前已发生的感染,其中感染病症包含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皮肤感染、消化系统性感染、外科伤口性感染与下呼吸道性感染等,而细菌、病毒、真菌则是引发医院感染的容易见到病原菌。研究显示:病情轻重、是不是加床、住院时间等均是引起患儿感染的重点原因;而且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是患儿发生感染的主要部位;研究组的院感培训、无菌操作、空气消毒情况均比对照组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引起患儿感染的原因较多,其中增强护理职员的规范操作与防控意识可减少医院感染发生率。引起感染的危险性原因:①病情危重原因。有关研究报道:患有缺血缺氧性脑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危重疾病的患儿发生医院感染的概率较未患重病的患儿高,由于患有危重疾病的患儿需同意很多侵入性操作,且住院时间较长,可导致医院感染率显著提升。②住院时间原因。住院时间>7 d的患儿易伴发医院感染,由于医院为各种细菌、病毒积聚的地址,患儿住院时间越长所接触的病原菌概率越高,而且因为其免疫系统尚未发育齐全,因此极易并发医院感染[6]。③是不是加床原因。部分医院因床位紧、病室消毒不彻底与护理职员不足等问题导致患儿发生交叉感染。除此之外,护理职员没有进行培训、无菌操作观念较弱与空气消毒与医疗器械消毒不彻底等原因均可促进医院感染率增加,因此诊疗期间促进护理职员的无菌操作理念增强十分必要[7]。④抗生素运用原因。预防性地联用抗生素或凭经验运用抗生素易使患儿体内菌群失衡而引发医院感染,该类现象多见于医院内住院患儿。⑤侵入性操作原因。急危重症患儿病情变化快且病情紧急,需同意多种检查与动脉穿刺、灌肠、洗胃、反复吸痰、气管插管等对症医治手段,上述操作导致患儿身体直接联通外面环境,继而使感染发生率增加。⑥医源性感染。因护理职员缺少院感意识,消毒隔离、净手步骤等未严格根据有关规范实行,临床工作中医护职员的手可直接与患儿接触,是导致患儿感染的要紧渠道,可将不一样的感染源带给患儿[8]。⑦管理不到位,规范体系未充分落实,防控感染手段的推行能力较差,且欠缺监管力度。其中消毒隔离不到位与防控感染手段差、规范依从性差均可使患儿伴发医院感染。
护理对策:①对护理职员实行院感培训,提高护理职员对预防感染的认知,增强护理职员的院感意识。结合具体情况拟定相应的院感培训策略,每月组织1次感染常识培训,通过口头教授及PPT课件形式进行感染常识学习,学习后推行现场考核,而且每季度再组织1次院感常识考核,将理论常识与实质操作相结合,以此提升护理职员的院感意识[9]。每月予以诊疗室与病室微生物学测试,其中护理职员手部的表面细菌数需≤500 cfu/m2,空气细菌数需≤500 cfu/m2,而且患儿用的床单、被褥不可检出铜绿假单胞菌与金黄色性葡萄球菌,同时针对监测问题采取相应处置手段[10]。②加大病室消毒与环境管理,在儿科科室中分设奶具清洗间、配奶间、医治室、隔离沐浴室、隔离室等,分设的地区则由有关护理职员管理,同时在病室入口放置帽子、口罩、工作鞋、隔离衣与洗手液等,亲属或护理职员若要进入病室需换鞋更衣、洗手消毒,病室内每天空气消毒3次,每次1~2 h,定时换气通风2次,每次半小时[11]。每天运用消毒液对桌凳、床头柜等擦洗1次,地面每天清扫2次,每周五安排1次大扫除,有关卫生工具标识了解,用后仔细清洗放到指定地方晾干备用。患儿所用床单、被褥等需整洁干净,每天晾晒或更换1次,待患儿出院后需对床单进行清洗消毒。氧气湿化瓶、吸痰瓶与呼吸机湿化瓶需每天消毒、清洗、更换1次,呼吸机管路需每周消毒2次,遭受污染时准时更换,并由提供室进行收购处置。暖箱与蓝光箱需每天消毒、清洗,按期调换湿化液,同一患儿长期运用暖箱与蓝光箱时需每周消毒1次,之后再行终末消毒,患儿用过的奶嘴与奶瓶可用净水冲洗,滤干后将它打包送至提供消毒室进行高压灭菌[12-13]。③合理运用抗生素,督促医护职员严格根据抗生素有关指征运用,促进抗生素运用管理增强,预防医院滥用抗生素,运用抗生素时需参照药敏试验结果,同时依据病原菌类型选取适合的敏锐性抗生素,以此指导临床合理用药。④规范手部卫生,提升护理职员手部卫生的依从性,其中由手传播的感染占30%,根据规范的洗手步骤净手可消除99%的暂居菌,护理职员和患儿进行接触时,手部的细菌可传染给患儿,继而患儿易并发感染[14]。手部消毒、清洗是预防感染的有效办法,因此护理职员需学会合理、规范的洗手办法,根据洗手指征进行消毒,每月安排1次手部卫生培训,抽查护理职员的洗手办法及洗手指征[15]。⑤降低侵入操作,遵循无菌理念,侵入性操作容易损伤患儿黏膜、皮肤,导致天然屏障遭致破坏,继而为病原菌侵袭制造条件,促进医院感染率增加,所以工作期间护理职员需明确侵入性操作的有关适应证,侵入性操作期间需严格根据无菌操作程序实行。⑥增强基础护理,对患儿臀部、脐部、口腔、眼部与皮肤进行细致护理,沐浴可清除患儿身上的病毒、细菌,继而降低医院感染率。病情允许的条件下,每天予以患儿皮肤褶皱护理与沐浴,采取生理盐水对患儿眼部进行清洗,对于需照射蓝光的患儿可予以眼部护理,佩带眼罩,并对眼罩进行消毒、更换。查询患儿口腔情况,每天按期护理2次,对于持续运用广谱性抗生素的部分患儿,需严密注意其口腔卫生,加大口腔护理,预防口腔发生真菌感染,同时按期护理患儿脐部,确保其脐部清洗干燥,准时更换患儿贴身衣裤与尿不湿,确保其臀部皮肤干爽,防止发生尿布皮炎[16]。⑦健全或制定有关规范体系,加大对各项规范体系的监管,儿科科室依据实质状况,拟定相应的管理体制,如毛巾分色放置、配奶室工作规范、护理职员手部卫生规范规范、探视规范、消毒隔离体系与感染管理小组的工作体系等,以此促进儿科科室每项工作均有章可循[17-20]。除此之外,每月由质控护士、护理组长与护士长对护理职员的院感工作与工作水平进行详细检查,同时予以检查结果PDCA水平探析,便于各项规范体系充分落实,以此减少医院感染发生率,使护理职员加大规范操作与防控意识。⑧健康宣教及拟定陪护规范,予以患儿亲属健康宣教,每周1次,向其说明病室消毒、通风与勤洗手的重要程度,尽量给患儿单独的饮食餐具,同时与陪护职员说明生活器具清洗与手部清洗不当极易引发医院感染,继而加大患儿亲属的卫买卖识。除此之外,应拟定适当的陪护体系,严格控制亲属的探视次数与人数,而且需选取未患有消化系统及呼吸系统疾病的亲属作陪护职员,感染同一种类疾病的患儿可安排在一块,选取床位时需依据患儿年龄进行安排,预防交叉感染或亲属探视而引起医院感染[21-24]。⑨医治期间若发现不明缘由或特殊感染的患儿需准时进行隔离医治,安排专人护理,并予以必要的消毒处置,平时器具用一次性物品,而持续性用物品需予以灭菌处置,防止交叉用[25]。除此之外,还需展开感染性目的监测与环境卫生监测,若发生感染病例需即刻告知有关感染管理部门,?e极配合感染控制与调查。⑩促进护理职员的法律观念增强,将有关法律常识总结至护士继续教育学习内,作为儿科科室专业的培训内容,同时科室应增强普法力度,通过专题会议与讨论会议巩固、强化有关护理职员的法律常识与法律意识,防止发生护患纠纷的不好的事件。 综上所述,致使患儿发生医院感染的原因较多,需要创建适当的消毒体制与感染管理体制,并增强护理职员的规范操作和防控意识,减少医院感染发生率。